今日推荐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亮教授发表的一篇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及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的研究文章,为相关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核心观点: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这一目 标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外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经验,按照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融合渗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统一、多元延伸课程协同共进的思路,尝试重构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要实现所有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并完善创新创业专题课程。实践课程中要整合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战训练,延伸课程中要专设创业辅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
赵亮
本文发表于江苏高教2020年第06期
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的创新创业浪潮正方兴未艾。2017年发布的《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相关数据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比例超过60%,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呼声更是达到了98%[1]。高校是国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最重要的主体,高校如何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一个基本共识是,课程设置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高校开设的类别及其普及率越来越高,但透过繁华外表不难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当前许多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呈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各自为战、互不干预和缺少联系,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一点实际上与国外高校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外高校早已意识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独立的具体课程,更是一种理念的灌输,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主流教育中,将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领域中去,通过多种课程形式和不同课程种类展开[2][3]。 因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精准发力点。
理论分析
(一)融合的逻辑起点
广义上讲,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基本同义[4], 不难看出,专业教育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其“专”字 上,可以说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区别其他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最核心部分,其本质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因此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本就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合成而得,必然涵盖了两层含义:一是“创新”教育,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人的 创新精神和能力而实施的相关教育活动;二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技能,以及创业方法和途径的“创业”教育。那么,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兼具备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复合人才的 教育活动。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是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 培养的必需准备,创新创业教育要想摆脱“华而不 实”就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更具体化的教育形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单一模式。可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同向、教育内容上的贯通以及教育模式上的依托是两者融合的基础与条件,也是两者融合的逻辑起点。
(二)融合的政策取向
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提出开始,就明显具有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政策导向。中国 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迄今已有10年,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政策文本中,就提到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并完善相应的学分体系[5],该文件也是第一个推进“双创”教育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随后,教育部又于2012年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再次强调高校的“创业基础”课程应当是作为必修课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6]。2015年的文件更是将双创教育提升到国家层面,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直接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高校要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7]。2018年,教育部再次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8]。此外,教育部时任部长袁贵仁及现任部长陈宝生均多次在相应场合下 提到“要努力实现和加快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9][10]。政 策工具是政府情境认知的实现方式,在当前国家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境认知中,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 合已经成为政策取向。
(三)融合的课程模式
国内不少学者尝试从多角度去探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相融合课程体系的理论模 型,也有不少高校在积极探索实践。总体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部分融合的情况成为比较多的做法,如与通识课程的融合,将一些比较典型开放性和非专业性较强的创业类课程与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相融合[11];如实践课程的融合,借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行业实践为导向开发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课程模式[12]。此外,还有学 者提出了“嵌入式”“融入式”等融合方式,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探讨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虽然创新创业的理论模式多样,但“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模式已成为主流。当然,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和寄生物,两者主体地位不分主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融合是互利共生的过程,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与专业教育课程机械叠加。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应该在更深层次实现真正的融合,如有学者提出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即面向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均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3];也有学者提出要把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各环节融入创业教育理念,重构创新创业课程的多层次课程体系[14]。当然,这种理论模式都还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在更深层次、更高层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再设计还比较欠缺
二、课程体系构建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完整且各具特色 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为有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国外较为典型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一是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百森商学院。该学校在30年前就设计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对象实现了全覆盖,不仅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向全球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高级管理培训课程,其中本科阶段的课程包括了《管理和创业基础》《新技术创业》等在内的20余门选修课,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被社会所公认[15]。课程实践方面,百森商学院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学生均可参与的课外活动,如暑期创业项目、商业大赛、“加速器”项目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此外,百森商学院还确立了一套完善且权责明确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并定期评估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16]。
二是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使命和目标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课 程体系体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该体系注重拓宽基础性课程,适量减少专业课程,打通不同专业,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极大满足了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学科学生创业的学习需要。此外还专门开设涵盖创立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个环节的专门课程群,每年有超过两千名学生参加斯坦福技术创业项目课程,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实践方面,每周学校都安排了相关讲座,且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程度都较高[17]。
三是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真正跨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鸿沟的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学院的课程体系尤其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创新创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项目类课程,分阶段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超过60门的创新创业课程[18],且这些课程在课堂传授一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特别突出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式[19]。课程实践方面,学校通过与知名高科技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假期开展实习和观摩活动,并使其亲身体验和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以及项目转化实施过程。
除此之外,国外诸如纽约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代表性,总体来看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打造多维度、融合渗透、广覆盖的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群,成为国外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建设方向与实际做法,这也为下文构建的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
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依据学科建设和教育规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基本构成要素是我国所有高校课程体系的基本范式。课程体系既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始终处在动态建设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功能,以及学科、形式、种类等多维度进行重构与改造。本文在国外相关做法基础上,按照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融合渗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统一、多元延伸课程协同共进的思路,提出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 过程中应当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渗透,各类课程都要体现创新创业理念
通常来讲,高校的理论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与改造。一是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要在其相应课程中融合渗透创新创业内涵,这也体现了课程设置面向全体的原则。在已有必修课中,要明确授课要求,在课程讲授中体现创新创业思想。二是要盘活面向全体学生的通选课程资源,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种类。积极组织并开设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类课程,盘活理、工、文、经、管、法、艺等学科专业优质课程资源,进 一步丰富知识结构。三是基于各类学生的不同专业兴趣,配套增加专题选修课程组,并在专题选修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认证培训课程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表1理论课程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