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学生动态 教师动态 网课平台 双创教育 办事指南 意见反馈
教学改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动态 >> 教学改革
寻找自我——小班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三亚学院教务处 | 2016-11-21 10:41:35 | 阅读:838

  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财经学院的三个专业开始进行小班教学试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被列为试点之一。这一举措无疑使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其结果如何,对本校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安排至关重要,如果绩效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师生双方满意,这种教学方式将对未来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一、从“听课”到“讲课”

  小班化教学其实很早之前在国内其他高校已经做过尝试,普遍反映30—50人的单位班级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其效果明显好于百八十人为单位的大班级。这一结论,在本人的一个学期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似乎得到验证。

  50人为单位的班级所营造的学习氛围更适合专业课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教学环境,可以有机会培养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可以营造出大多数人都可在90分钟的时间里被提问、被“重视”的环境,这就使得课堂氛围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学生,“默不作声”的听课与“积极主动”站起来讲课,其效果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默不作声的倾听别人讲什么,作为听课者可以是聚精会神的听、也可以是三心二意的听;而作为讲课者而言,他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所输出的所有信息,则一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是经过严格的思辨才讲出来的,在“听”与“讲”的活动中,显然后者更能锻炼人的认知能力。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结论:小班教学相对于大班而言,有着大班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为培养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二、从“被动”到“主动”

  大班授课时,在每次课90分钟时间里,老师在与同学互动时,只有少数同学有机会被提问或回答问题,而更多的同学则没有参与的机会,这使得每个学生课堂上的练习机会不均等。好的学生能积极主动跟随老师的课程节奏往下进行,而精神不集中的或者对本课程没有兴趣的学生由于缺少积极性很容易被老师的忽略,当某些同学意识到自己可能不被老师提问的情况下,他的精神集中度可能完全偏离课程内容,而做其他的事情,这就导致同在一个班级里上课,每个人获得的锻炼机会完全不相同。

  我们必须承认,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辛苦而且无趣的事情,尤其是学习那些对他未来就业不十分相关的知识,如果没有动力和营造出很好的氛围,很多学生是不会主动认真学习的。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的小班化教学似乎能起到一些调节作用,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与在座的40几位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可以就课程内容作出一些灵活性调整,找到能够调动所有人情绪的和课程内容相关联某些社会热点问题,随时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参与和讨论,参与的同时就是强迫对方对所教授的知识发生兴趣的过程,如果这一步做得很成功,整个班级的氛围就营造起来了,这一点是大容班级很难做到的。这种场景下,每个人都置身其中,都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老师可以多留出一些时间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使得大多数同学都得到锻炼。

  如果某位学生上课时,对课程内容报以很高的热情,紧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并且经常积极发言、参与讨论,那说明这位老师和这位学生建立了很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始终保持下去,直至课程结束,最终师生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其实做教师的真的希望和每位同学都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希望每一位前来听课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这样一种热情。无疑小班化教学就可以接近做到这一点。

  在小班化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如果在你的课堂上,一旦某位学生被老师重视、喜欢就老师提出的问题经常作出积极的响应,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那他往往在整个一个学期都会保持一种很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你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当期末课业结束的时候,当老师和学生分别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意犹未尽,会有些依依不舍,觉得和这位老师在一起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过得很愉快。如果是这样一种结果,这就意味着师生双方获得了双赢,实现了“教学相长”这一目标,这种效果正是作为教师所追求的结果。

  三、从“埋没”到“张扬”

  小班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力求特色,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已经悄然兴起,并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被发扬光大,无疑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当前,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很多学校已经尝试着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教学方法,一反过去老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传统,采用师生互动,不断地转换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使课堂走向开放,在每堂课45分钟时间里分出来一部分作为学生积极发言、讨论问题的专用时间,这样做就避免老师一人主导一切的填鸭式教学,让“教学相长”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师生互动带动课堂氛围。

  显而易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专长,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讲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忽视个人的喜好和专长,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优秀特质被埋没,最终造成学生天赋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人数较少的小班化教学,这种被浪费的天赋能够得到相应的开发,使一些埋藏在泥沙中的珍珠被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并迎合那些具有特点和专长的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调动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想法。小班化教学由于人数相对较少,老师容易做到将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区别开来,然后采用更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提升具有“专长”那部分学生的能力。

  所谓的“同质性”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普遍的、共有的学习知识认知态度,而“差异性”则是在普遍的、共有的学习知识的认知态度基础上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思考问题侧重于表象、感性、简单、形式;有的则相反,注重抽象、理性、深刻、本质,其实二者比较起来,不能简单判定孰好孰坏、孰优孰劣,前者的优点体现在对待事物的看法积极、热情、主动,这些表象往往是做成一件事情的最宝贵的特质,在这种特质的推动作用下,我们所主张的事情很容易获得成功。而后者沉稳、持久、准确这种做事的风格往往成功率更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生命个体的积极因素,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班化教学给师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针对学生的某些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凸显这种教学特色,使其潜在的某些特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其个性发展,这种结果正是我们教育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四、从“消失”到“存在”

  其实每一位来上课的同学,主观上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的知识,能够在课堂上有与老师、同学就课程内容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希望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自己能够完满的作出回答,做到老师满意、自己满意,如果这一切做的很好,那这一堂课、甚至这一天他都会过得很愉快。

  作为老师,在小班教学条件下,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证明他在思考、在不断拓展思路,不断把一个知识点向外展开,经常通过这方面训练,可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可能做老师的也不一定就每一个问题解答的完全准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不要为此感到尴尬或下不来台,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知识都变得有限,不可能完全准确的回答出每个人提出的任何问题。这时只要教师怀有一颗谦卑之心,能够以“教学相长”的态度在课后补课,然后用后学得的准确的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的解答,这应该是师生之间最为融洽的关系。

  作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有谦恭的一面,同时也有张扬个性的需求,张扬个性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存在感的过程。年轻人寻找存在感,这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向上动力,营造实现存在感的环境。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尤其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时,针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应该给予积极支持和肯定。表扬和鼓励这最好的奖励,对于一个人成长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经常用微笑赞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主动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还未表现出来的能力,一旦这些能力得到释放,你的学生在这方面就会明显进步。

  在整个小班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①当小老师的习惯;②问的习惯; ③记的习惯; ④读书的习惯; ⑤复习的习惯; ⑥考自己的习惯;⑦检查的习惯;⑧时间运用的习惯。二是对学生激励与批评并存。三是教学方法力求有新意。四是关注后劲生。

  小班化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锻炼每个个体的独创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特点,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民主关系,始终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人尊重的独立的成年人。 在课堂教学的心理水平上,力求达到的是探究性理解水平和创造性水平,让学生看重自己的能力,凭借自己学得的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有用性。在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创造性思维,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班化教育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保障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作为学校和教师共同最求的目标。

三亚学院教务处版权所有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邮编:572000   全程开发设计:海南中立科技